台灣使用手冊

英文版本: 🇬🇧 Taiwan user manual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供最必要、最精簡的資訊,幫助你在台灣玩得更順利、更有信心也更有效率。不像現在大多數的旅遊部落格,這篇完全沒有附帶任何業配連結(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廣告啦)。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像是台灣的美食、自然環境、風俗文化或法律相關的資訊,可以去看看 Wikivoyage 的台灣頁面。而我這篇文章會補充一些 Wikivoyage 上沒提到的小細節,歡迎參考~ 如果你有朋友要來台灣玩,也歡迎分享給他們!

手機 App 推薦

以下這些 App 是讓你在台灣生活或旅行更有效率、更方便的工具。前八個強烈建議一定要載來使用!

App 名稱和下載連結功能簡介
YouBike
Android | iOS
查找共享單車站點,也可以管理個人帳號。
Bus+
Android | iOS
台灣官方公車 App,可即時查詢公車到站時間。
Taiwan Railway (TRA)
Android | iOS
查詢所有台鐵列車時刻表。備註:目前正逐步改名為「TRC」,預計 2025 年完成。也可以直接用官方網站查詢。
High-Speed Rail (HSR) App
Android | iOS
官方高鐵 App,可查詢班次和時刻,也能購票。也可以用官方網站操作
Gaia GPS
Android | iOS
登山健行地圖 App,資料來自 OpenStreetMap,介面好用、會自動快取地圖,沒訊號也能看。建議登山時把手機設成飛航模式,可以省電。
Windy
Android | iOS
台灣天氣變化大,特別是山區,這款天氣 App 對預測雨勢、風向等非常實用。
FindTaxi
Android | iOS
台灣的計程車 App,可以直接叫在地司機,也能用現金付款,支持本地車隊。
Go! Taipei Metro
Android | iOS
台北捷運 App,有即時列車資訊、轉乘時間、路線圖等功能。
GoShare
Android | iOS
電動機車共享服務,有慢速與高速車種。需要本地駕照。Play 商店需要設定為台灣地區才找得到。我自己是特地申請第二個 Google 帳號來下載。iOS 的話不太確定怎麼設定。
Line
Android | iOS
台灣最常用的通訊 App,功能類似 WhatsApp。要跟當地人聯繫,LINE 幾乎是必備,另外 Facebook 和 IG 也很多人在用。

最少最少,前面這八個 App 是必備的,真的很推薦載來使用。


網站資源

官方網站

這張表列出的是你也許會常使用、或是能夠讓你在台灣的體驗更順暢的官方網站。有些網站在文章後面會再次提到,不過在這裡會先列出來當作索引,方便你查找。

網站名稱與連結功能簡介
線上入境卡
「Online Arrival Card」
如果你是以觀光或商務名義來台(不是定居者),就需要填寫入境卡,包括姓名、國籍、住址等等。可以事先在線上填好,節省通關時間。
台北關務署:特殊品項申報
「Taipei Customs: Items Subject to Other Regulations」
關於食品、農產品、藥品、化妝品等的進口規定。文章後面「藥品、慢性病與身心障礙者注意事項」的部分也會提到此網站。
台灣鐵路:列車時刻查詢
「Taiwan Railway: Train schedule inquiry」
查詢所有台鐵(TRA / TRC)列車時間,跟上面推薦的 App 是同一個系統。參見: 台鐵「TRA」搭乘指南
台灣高鐵:班次與票價查詢
「Taiwan High Speed Rail: Timetable and Fare Search」
查詢所有高鐵列車的時間與票價,同樣也有 App 可用。參見: 高鐵「HSR」快速移動首選
台北捷運:乘車禮儀
「Metro Taipei: Metro Etiquette」
網站有超可愛又實用的圖示,可以下載存起來備用。我的最愛:「請降低音量」(包含喇叭外放)。
台北捷運:置物櫃
「Metro Taipei: Lockers」
查看各站置物櫃的分布與剩餘空位,詳情見後面「車站投幣置物櫃使用方式」章節。
全台鐵路可攜自行車車站列表(封存版)
「Bicycle-friendly railway stations in Taiwan」
並非所有車站都能攜帶自行車上車。這篇網頁列出可以的車站,詳見:後面「騎腳踏車&腳踏車上火車的方法」部分。
交通部觀光署
「Tourism Administration」
除了景點介紹,還有非常實用的活動行事曆、傳統節慶、宗教活動資訊。延伸推薦:這篇 部落格
台灣宗教文化時空地圖
「Taiwan Religious Culture Map-Time Map」
收錄全台主要宗教與原住民慶典,詳見:後面「宗教節慶&傳統文化體驗」部分。
數位台灣:文化與自然
「Digtal Taiwan – Culture & Nature」
雖然很久沒更新(新聞跟活動部分常出錯),但展示內容與圖片依然很精彩,介紹台灣傳統文化與自然遺產。看看展示部分和照片庫
台灣世界貿易中心展覽日曆
「Taiwan World Trade Center Exhibitions」
TWTC(在台北 101 附近)的官方展覽日曆,預設只顯示未來三個月,可手動切換查看更多。
南港展覽館(TaiNEX)展覽日曆
「TaiNEX (Nangang Exhibition Center」
南港的另一個展覽中心,活動與 TWTC 不重複。記得滑到底,點選「更多」,查看更多日期。
中央氣象署
「Central Weather Administration」
查詢即時與過去的天氣最準,但預報功能比較陽春。要看預報建議還是用 Windy(手機 App 推薦)。
即時地震資訊
「Recent Earthquake Report」
地震頻繁的台灣,這個網站可以即時查看震央與規模,有感沒感都能確認一下。
天然災害上班上課狀況查詢
「Work and Class Status during Natural Disasters」
如果遇到颱風,台灣有可能會宣布放假(通常在前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決定),這裡會即時公告各地狀況。
台灣即時道路資訊網
「Taiwan roads: real-time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
想開車或騎車穿越中央山脈的話,這個網站可以查封路狀況、施工路段,還有沿途的即時攝影機。點左側清單可切換資訊圖層,右上角可切換語言。官網也有推薦 App,不過功能不一定完整,且可能在海外無法使用。

非官方網站

這些是由私人或民間機構營運的網站,提供實用、即時的活動資訊。

網站名稱與連結功能簡介
OpenTix台灣藝文票券的主流平台,涵蓋古典音樂、舞蹈、戲劇等。文章後面會提到「音樂活動&聚會資訊」。
Bandsintown台北高雄台中搖滾、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會日曆。
Resident Advisor (台灣)Techno、電子音樂等的活動日曆。
Eventbrite (台灣)各類活動平台,包含聚會、講座、展覽、工作坊等,有些是線上活動,也有不少台北和其他城市的現場活動。
Luma (台北)一個全球性的活動發布與報名平台,在台北頗受科技圈人士歡迎,上面已能找到許多有趣的本地活動。
The Center 活動中心提供收費活動:烹飪課、博物館導覽、語言交流、登山活動等。也會招募志工,對外國人非常友善。
即時影像監視器有點像玩具性質的網站,整理全台各地即時影像連結,包含觀光景點(如高山)與公路實況,方便你查看當地天氣。

如果你知道有什麼實用網站應該加進來,歡迎聯絡我分享喔!

參見:


現金很重要!

帶現金的話

台灣至今仍是以現金為主的社會,而外國信用卡常常無法使用,主要是因為台灣的銀行系統相對封閉。雖然部分大型飯店或國際連鎖店會接受 Visa 或 MasterCard,但多數餐廳、咖啡館、便利商店與超市只收台灣本地發行的信用卡,甚至有時只收現金。

台灣的貨幣是新台幣(TWD),但在本地通常寫作 NTD 或 NT$。

前往台灣時,最好的做法是攜帶歐元、美元或自己國家的貨幣,並在抵達機場後先兌換一部分。之後還可到台灣郵局的「郵局銀行」窗口兌換外幣,無需帳戶即可辦理(資料來源)。

沒帶現金怎麼辦

如果身上沒有現金,也可以使用部分銀行的 ATM 以國際信用卡提領台幣。不過要注意,便利商店內的提款機通常不支援國際卡。要找到能用的機器,最好前往正式的銀行分行內使用 ATM。若第一家銀行不行,可以嘗試另一家。這些銀行在城市裡相當普遍,但在鄉鎮或離島地區可能就比較少見,甚至沒有。

拿到現金後,也可以將錢儲值到悠遊卡(EasyCard)裡,這樣日常開銷就不必攜帶太多現金(詳見:下方〈悠遊卡怎麼用「EasyCard」〉)。

若你偏好使用數位支付,目前許多中型商家也開始接受 Line Pay、Apple Pay 和 Google Pay,甚至能與外國信用卡連結使用。一些超市品牌(如全聯 PX Mart)也推出自家支付 App「PX Pay」,對於常去購物的旅客來說相當方便。

不過要注意,這些第三方支付系統多屬私人企業,使用狀況也因人而異。台灣真正接近「公共版」的電子支付方式仍是悠遊卡,因為悠遊卡公司是由公部門與多家台灣本地企業共同持股(公股合計至少 38%),可說是台灣最具公信力、最普及的無現金支付工具。


台灣交通全攻略

悠遊卡怎麼用「EasyCard」

悠遊卡(EasyCard)是一種預付型 NFC 晶片卡,能讓你在台灣各地輕鬆搭乘交通工具與進行小額支付。無需銀行帳戶,只要在便利商店、捷運站或自動售票機以現金加值即可使用。悠遊卡幾乎無所不在——可用於公共自行車租借(YouBike)、捷運、台鐵多數列車、公車,甚至便利商店與超市的消費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悠遊卡搭乘公車、火車或捷運都比買單次票便宜。原因很簡單——全台設置大量 NFC 感應設備的成本,比維護傳統單次票收費系統還低。而且,悠遊卡不需要申辦、不綁任何訂閱或合約,隨用隨充,沒有負擔。可說是最便利的交通支付方式。

你可以在桃園機場直接購買悠遊卡(在旅客服務中心或便利商店),立刻用來搭乘機場捷運進台北。卡片本身售價 NT$100(約 3 美元),購買後需再加值才可使用。

若你有台灣朋友或親人來接機,也可以事先請他們帶一張多餘的悠遊卡給你使用。

悠遊卡有許多季節款或主題設計,是很受歡迎的紀念品。機場販售的款式通常較少,若想收集特色卡,可以在市區多留意看看。

實用小技巧

  • 可在便利商店、火車站或捷運站輕鬆加值。
  • 使用悠遊卡可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
  • 抵達機場後就能直接購買,立即上手最方便。
  • 找一張特別款的悠遊卡,當作可愛紀念品。
  • 若有在地朋友,可詢問是否能借用多餘的卡片,省下一張新卡的費用。

加碼小提醒: 若你在北台灣(桃園、台北、新北、基隆)停留一個月以上,幾乎天天搭乘公車、捷運或火車,也可在悠遊卡上加購「TPASS」月票,能省下不少交通費。此外,還有其他適合旅客的套票方案,例如 「TR-PASS」 或 「TWPASS」,可用固定費率在全台自由搭乘鐵路,十分划算。

YouBike 租借教學

YouBike 公共自行車系統是探索台灣城市、鄉鎮與河濱公園可靠又方便的方式。腳踏車停放在全台密集分布的停車站中,安全又整齊(例外:東部地區人口稀少,目前尚未設置 YouBike 系統)。官方 App 可即時顯示各站腳踏車與空位數量,不論是悠閒騎乘還是通勤接駁,YouBike 都是「家與捷運站之間最後一哩路」的最佳選擇。

綠色表示該站有足夠的車輛可租。點選綠色站點即可查看詳細數量。紅色小點則代表該站除了一般車外,還有電動輔助車可租。

YouBike 腳踏車維護良好,幾乎每輛都狀況優異。車身具備三段變速,即使停下時也能切換齒輪——接近紅燈時可調至一檔,起步加速時再依序換到二、三檔。座墊高度可透過座墊下方的拉桿輕鬆調整。若發現車輛故障,可將車歸還並把座墊壓到底後旋轉 180 度,這是提醒其他使用者與維修人員「此車需維修」的約定信號。

租車方式有兩種主要途徑:

  • 在地使用方式:下載官方 App,綁定悠遊卡(EasyCard)至 YouBike 帳號。註冊需有台灣身分證與手機號碼。若你沒有,可以請在地朋友幫忙,讓他們把你的悠遊卡號碼加入他們的帳號中(卡號印在卡片背面)。每個帳號最多可綁定五張悠遊卡,而新增卡片只需不到 10 秒鐘。這是當地人最常用、最穩定的方式。
  • 外國人使用方式:若你有台灣門號(例如申辦了本地 SIM 卡),就可以用該號碼註冊帳號,並綁定外國信用卡進行租借。另外也有「一次性租借」功能,讓沒有台灣門號的旅客透過 App 單次租車(每次都需重新操作)。官方教學請參考:借還方式單次租車

我個人沒有實際使用過這種「外國友善模式」,因為我通常都直接把來訪的朋友加進自己的帳號裡。由於在地方式更快速、操作簡單,也不用涉及信用卡資訊(詳見〈隱私設計 Privacy by design〉),我真心建議你直接請朋友、房東或新認識的在地人幫忙把你的卡加入他們的帳號,會方便許多。

請注意:在將悠遊卡綁定至 YouBike 帳號(並連結身分證字號)的過程中,系統會要求同意一項名為「保險」的使用條款。這個步驟自 2024 年起已成為強制項目,主要是為了保障騎乘者與 YouBike 公司雙方的權益,避免發生事故時責任不清(詳見:官方說明頁)。

當你的悠遊卡完成綁定後,只需在任一車柱上按下綠色按鈕啟動,將卡片感應在 NFC 感應區即可租車。騎乘結束後,將車輛歸還至停車柱並再次感應悠遊卡完成結帳,即可輕鬆完成租還流程。

圖片來源:YouBike 官方網站

感應區位於腳踏車 LCD 螢幕的下方。感應悠遊卡時,請避免用卡片遮住螢幕,因為螢幕會顯示重要訊息——當你看到卡片餘額顯示出來時,就可以拿開卡片了。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幾秒鐘。

租金依騎乘時間長短計算,不同城市與週末平日也可能有些差異(詳見:收費說明)。
若你忘了在停車後再次感應卡片也不用擔心,系統會自動記錄你歸還的時間,下一次租車時會自動從卡片中扣除上次的費用。

常識提醒:台灣的腳踏車道標示清楚,一般禁止在人行道上騎乘(除非人行道上設有自行車專用道)。建議在一般車道上與車流同向騎乘——利用三段變速保持速度,成為交通中被尊重的參與者。這樣的「完全路權」意味著不僅有權利,也有責任。請用手勢示意轉彎方向,注意機車、汽車、行人、號誌與路權規則

實用小技巧

  • 使用 YouBike App 查詢可借車輛與可停車位。
  • 若沒有台灣身分證,可請朋友幫忙綁定你的悠遊卡。
  • 感應卡片時要貼在感應區,而非 LCD 螢幕上。
  • 結合捷運與 YouBike 騎乘,讓通勤更順暢。
  • 善用三段變速,輕鬆應對不同路況。
  • 若座墊反向轉 180 度,代表該車故障請勿使用。

台北捷運&各地捷運

台灣的捷運系統,特別是台北捷運,以乾淨、高效、有條理聞名。班次密集,尖峰時段約每五分鐘一班,末班車通常營運至午夜過後。正如前文所提,使用悠遊卡付款的票價比購買單程票更便宜。

所有車站(真的每一站)都有乾淨整潔的廁所,月台上也設有明確的排隊線,讓乘客上車秩序井然。官方的捷運 App 能夠查詢整段通勤所需時間,包含轉乘時間,其預估時間通常比 Google Maps 更準確——尤其是當你結合 YouBike 做「最後一哩路」通勤時。

操作方式很簡單:點選「Travel Time(行車時間)」,選擇出發站後,即可看到前往任一站的所需時間(以分鐘顯示)。例如,從「龍山寺站」到「北投站」約需 30 分鐘,包含在台北車站轉乘一次。

為了維持車廂的整潔與舒適,捷運上禁止飲食與大聲講電話(詳見:捷運禮儀)。尖峰時段雖然人多,但由於動線清楚、規則合理,整體乘車體驗仍然舒適。如果你是一人出行、行李不多,那麼在台北或高雄要前往任何地點時,只要捷運能到,幾乎沒有搭計程車的必要。

實用小技巧

  • 使用悠遊卡可享捷運票價優惠。
  • 利用官方捷運 App 規劃路線。
  • 遵守當地禮儀:禁止飲食與大聲講電話。
  • 所有捷運站皆設有乾淨整潔的廁所。

台鐵「TRA」搭乘指南

注意事項: 截至 2025 年,台灣鐵路管理局(TRA, Taiwan Railway Administration)正逐步公司化,轉型為「台灣鐵路公司」(TRC, Taiwan Railway Corporation)。
未來這項變革也將影響公共標示,例如目前在捷運與台鐵共構車站中標示為「TRA」的月台指示,將可能改為「TRC」。以下內容中,「TRA」與「TRC」皆指同一系統,在公共標示全面更新前可視為同義。

總覽

台灣鐵路(TRA, Taiwan Railway Administration)串連了城市、鄉鎮與偏遠地區,是台灣陸上交通網絡的中樞。下圖為全台鐵路路線圖,包含每一個車站:

圖片來源

台鐵路線沿著台灣海岸線呈環狀分布,可順時針或逆時針環島行駛。由於中央山脈阻隔,目前無法從西岸直接搭火車橫越至東岸(或反向)。在地勢平緩的西部地區,列車主要分為海線與山線兩條路線行駛。

台鐵的列車種類多樣,從慢速的區間車(通勤列車)到快速的對號特快車皆有。區間車與部分半快車可使用悠遊卡(EasyCard),而正規的特快車(如「太魯閣號 Taroko」、「普悠瑪號 Puyuma」及較新的「自強號 3000 型」)則不支援悠遊卡付款。

你可以透過台鐵官方網站或官方 App 查詢時刻表與即時誤點資訊:

網站與 App 會清楚顯示各車次是否支援悠遊卡。

例如,下方範例「台北 → 花蓮」的查詢結果中,第 2 班車(T.C. Ltd. Exp. 212)可使用悠遊卡,但行車時間比第 1 與第 3 班車多約 45 分鐘。

App 所顯示的 NT$440 為普通票價,實際使用悠遊卡搭乘會更便宜。

若列車不支援悠遊卡,請在出發站的售票機購票。售票機支援多語言操作,介面簡單,可使用現金或悠遊卡付款。

特快與半快列車分為「對號座車廂」與「自由座車廂」。悠遊卡乘客為自由座,採先到先坐原則;若車廂未滿,也可嘗試在對號座車廂內找到空位。

不建議透過網路或 App 購票,因為系統常顯示「無可售座位」,那其實只指「對號座」售罄。票價不會因提前購買而變動,所以直接到車站臨櫃或售票機購買即可。台鐵列車通常仍有足夠的自由座位,就算滿席,短時間站著也不成問題。

一般台鐵列車沒有車上 Wi-Fi。車上可飲食,但請避免使用擴音通話或大聲談話,以維持車廂安靜與舒適。

實用小技巧

  • 使用台鐵 App 或車站售票機查詢列車時刻。
  • 並非所有列車都支援悠遊卡,出發前請先確認。
  • 若搭乘快車,建議提前一些到站購票。
  • 維持良好禮儀,讓大家都能享受舒適旅程。

小提醒:台鐵正更名為「TRC」。除標示可能暫時不一致外,整體乘車體驗並無差異。

圖解:哪些火車可以使用悠遊卡搭乘?

以下是台鐵常見列車種類的整理,並附上鐵道愛好者 Kashiwa 所設計的精美圖像。當你開始搭乘台鐵後,這些列車的外型設計與配色會逐漸變得熟悉,也能清楚分辨區間車、半快車與特快車等等級差異。文中英文字樣(如「T.C. Ltd. Exp.」)皆依官方台鐵 App 的標示方式撰寫(可對照上方截圖)。

使用方式:

  • 向下捲動即可查看哪些列車可使用悠遊卡搭乘。
  • 點擊各列車分類標題中的連結,可前往維基百科閱讀該類列車的歷史與運行範圍。
  • 點擊任意列車圖片,則可查看該車型的外觀與內裝細節。圖像背後的連結將導向 Kashiwa 的個人網站

區間車 ← 可用悠遊卡 ✅

DR1000 © Kashiwa
EMU700 © Kashiwa
EMU900 © Kashiwa
EMU800 © Kashiwa
EMU500 © Kashiwa

莒光號 ← 可用悠遊卡 ✅

CK 10500 © Kashiwa

自強號 ← 可用悠遊卡 ✅

PP 2000 © Kashiwa
DR3100 © Kashiwa

自強號 (3000型) × 不可用悠遊卡 ⛔

EMU3000 © Kashiwa

太魯閣號 × 不可用悠遊卡 ⛔

TEMU1000 © Kashiwa

普悠瑪號 × 不可用悠遊卡 ⛔

TEMU2000 © Kashiwa

象形文字由 Kashiwa 製作。

為什麼有些列車不能用悠遊卡?
原因在於悠遊卡感應器設置於月台閘口,而同一月台可能停靠不同種類的列車。當你以悠遊卡通過閘口時,系統只知道你的起訖站,並依距離計算區間票價,卻無法判斷你實際搭乘的是哪一種列車(慢速或快速)。
由於特快車屬於較高票價等級,因此其收費方式與一般列車分開設計,無法與悠遊卡系統直接整合。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列車:

高鐵「HSR」快速移動首選

台灣高鐵(HSR, High-Speed Rail)是沿台灣西部海岸南北移動最快的交通方式,從台北到高雄不到 90 分鐘即可抵達。列車行駛於專用的高架軌道上,避免了與其他鐵路車輛共線所造成的延誤。由於高鐵不支援悠遊卡付款,請於售票機、車站櫃檯或線上(可即時購票)購買車票。

高鐵班次密集,設有「對號座」與「自由座」兩種座位選項。與台鐵相同,即使線上訂票系統顯示「無座位」,通常仍可於現場購買自由座票搭乘。

高鐵列車全線提供 Wi-Fi,品質普遍良好。其餘乘車禮儀與台鐵相同:請保持安靜、避免擴音講話,以維持舒適乘車環境。

圖片來源:thsrc.com.tw

部分高鐵車站位於市中心,部分則設於城市外圍。每個城市只有一座高鐵站(台北地區除外,包含板橋、台北與南港三站)。若你只在相鄰一、兩座城市之間移動,並希望抵達市中心,搭乘稍慢的台鐵列車反而可能更快,因為高鐵站有時距離市區較遠。建議可搭配 Google Maps 查詢實際距離與轉乘時間,做出最有效率的選擇。

實用小技巧

  • 可於售票機臨時購票,快速又方便。
  • 尖峰時段建議選擇自由座,彈性更高。
  • 提前到站可確保座位。
  • 專用高架軌道讓行程穩定、不中斷。
  • 留意高鐵站位置,有些距離市中心較遠。

台灣公車小技巧

簡介與導覽

台灣的公車系統範圍廣、種類多,不論是城市、郊區還是觀光景點,幾乎都有覆蓋到。搭公車時使用悠遊卡付款,上下車皆需感應一次。公車只會在指定站牌停靠,若要上車,需在站牌處揮手示意司機靠站。

規劃公車路線時,Google Maps 是非常好用的工具。站名、路線編號與行駛路線都相當準確,部分地區甚至能顯示即時發車資訊。不過,通勤時間預估會受交通狀況影響,Google Maps 有時會高估行車時間,因此不用太在意那個數字。

在台北,有些公車路線不是以編號命名,而是以道路名稱命名,這在 Google Maps 與實際車身上都會出現。長途或跨區公車則負責銜接沒有鐵路服務的地區,例如從高鐵站直達港口的接駁路線。不論是哪一類公車——只要是有固定班次或路線編號的,都可以使用悠遊卡上車付款。

驗票與即時列車追蹤

在 Google Maps 上規劃好路線後,建議再用 Bus+ App 驗證發車時間,以便掌握更準確的資訊。官方 App 的即時定位功能通常較為精確,會以 GPS 方式顯示該路線上所有行駛中的公車位置,讓你可以一目了然預估到站時間是否為理論值還是真實車況。

以下範例為台北公車 18 號路線:藍色圓點代表各個站牌位置,綠藍色箭頭則顯示「往捷運麟光站」方向的即時車輛位置。切換至「往萬華」即可看到反方向的車輛動態。App 下半部會列出該路線的所有站名與預估到站時間(ETA),清單可展開、上下滑動,同時會顯示每台公車的車牌號碼(公車號碼在實際車身兩側也會以大字標示)。

預估時間與即時定位的差異:雖然 App 可提供即時預估到站時間,但有時候這些時間只是根據排定班表,而非真實 GPS 資料。這情況多發生在路線的起點站。如果 App 顯示預估時間,但卻沒有 GPS 圖示,也沒有顯示車牌號碼,那代表該班車尚未出發、仍在依排程預估。若車輛發車延遲,預估時間會瞬間從畫面上消失。別緊張,只需稍等幾分鐘,等車輛實際上路後,App 就會重新顯示其位置與預估時間。

若你仍不確定,也可以查看反方向的即時路線,觀察是否有車輛正往終點行駛。通常公車抵達終點站後會立刻掉頭,重新開始行駛該路線的另一方向。當這個轉向發生後,你就會在自己所需方向的畫面上看到那輛公車的即時追蹤資訊。

在 Bus+ App 中點選「ⓘ」圖示(Route info),即可查看該路線的固定資訊,例如首班車與末班車時間。在展開的站牌清單畫面中,此圖示位於右上角的「三個點」選單內。

每條公車路線的「Route info」頁面有時還會附上可列印的彩色路線圖與時刻表,例如這張前往九份的 965 路公車:

實用小技巧

  • 先用 Google Maps 掌握可行的通勤路線。
  • 確定公車號碼後,再用 Bus+ App 即時追蹤位置。
  • 在站牌處伸手示意公車停靠。
  • 上下車時記得感應悠遊卡。
  • 公車可與捷運或火車銜接,讓旅程更順暢。
  • 特快公車常連結高鐵站與主要觀光地點。

騎自行車&自行車上火車的方法

台灣也是單車旅行的天堂,無論是短程城市騎乘還是長途環島,都非常合適。許多城市對自行車相當友善——台北擁有大片連續的河濱自行車道,而在市區內與汽車共道騎乘也相對安全,因為駕駛早已習慣隨時注意在道路兩側的機車與自行車。

除了 YouBike 系統外,也有不少店家提供公路車租借。對單車愛好者而言,「環島挑戰」是經典路線,可順時針或逆時針進行,體力充足的騎士約需一週時間。

若想更悠閒地享受風景,騎乘東海岸路線是不錯的選擇,可避開多數城市與人潮。主線沿著濱海公路前進,全程設有明確標示的自行車道。雖與汽車共用道路,但交通通常不算壅擠,沿途也能輕鬆轉入小鎮與村落。環島中最具挑戰性的路段是南端——從東岸跨越至西岸需翻越多座山脈,坡度頗具考驗。

建議先使用 OpenCycleMap 規劃整體路線,再搭配 Gaia GPS(詳見:手機 App 推薦)作為手機導航工具。

OpenCycleMap 截圖

由於台灣氣候炎熱潮濕,騎行時「補水」格外重要。雖然長途騎乘具挑戰性,但沿途便利商店密集,補給飲料非常方便。許多主要自行車路線上的派出所還會提供免費打氣與補水服務,部分青年旅館也有專為單車族設計的選項,設施完善。

在台灣搭火車攜帶自行車基本沒問題,不過部分都市地區的台鐵車站——特別是台北車站——因月台狹窄、人潮眾多,不開放自行車進出。較方便的替代方案是從板橋站或其他「可攜帶自行車上車」的友善車站搭乘,可參考以下連結:

使用說明:

  • 上方連結指向的是該網站在 2025 年 3 月 的封存版本。最新版(中英文頁面)雖仍保留許多與自行車相關的有用資訊,但已不再列出可攜帶自行車上車的友善車站名單。
  • 這份封存頁面原本僅提供中文版。當時若切換為英文版,頁面內容會完全不同。由於 Google 翻譯網站無法直接作用於 Web Archive,因此我無法提供直接的翻譯連結。建議使用瀏覽器內建的翻譯功能(例如 Chrome 的「翻譯此頁面」)來閱讀上述連結中的中文車站列表。

若要攜帶自行車上火車,需額外購買一張自行車票,票價約等同於兒童票。可於各站售票機購買。每列火車可載運的自行車數量有限,但通常不會額滿。自行車通常擺放在第一節或最後一節車廂,票面會標示「前段」或「後段」上車方向。建議先確認列車行駛方向,提早將自行車推至月台的前端或後端等候上車。

車站投幣置物櫃使用方式

台北捷運系統非常方便行李寄放——約有一半車站設有投幣式置物櫃。這些置物櫃可使用悠遊卡付款,並可透過以下網站即時查詢各站櫃位數量與確切位置,包括是否位於閘門內或外:

置物櫃價格實惠,尺寸多樣,大型櫃可容納行李箱。對於退房後想輕鬆逛台北的旅客來說,這項服務特別實用。

租櫃方式也很簡單——透過觸控螢幕操作並使用悠遊卡付款即可。系統會列印出密碼紙條,或讓你自行設定密碼以便開鎖。置物櫃必須在午夜前清空,不可過夜寄放。若超時未取,行李會被移至站務單位保管,可憑證件領回。

除了捷運站外,部分台鐵車站也設有投幣式置物櫃。若現場找不到,可直接到詢問處詢問。

搭計程車 vs. 叫 Uber

台灣的計程車價格相對親民,是相當實用的交通選項,尤其在捷運午夜過後停駛的時段。多數司機的英文能力有限,有些甚至主要使用台語而非中文。傳統做法是向飯店櫃檯索取一張名片,上車時直接出示地址給司機看即可。

在手機版 Google Maps 中,也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可以將任意地址以大字中文顯示,並支援語音播放,方便直接讓司機聽懂目的地。

不過,許多外籍人士與年輕本地人仍傾向使用 Uber,因為它操作方便、保有一定匿名性,且搭乘的車輛沒有明顯計程車標誌,看起來更「時尚」。

然而,我強烈建議使用台灣自製的 FindTaxi AppAndroid | iOS)取代 Uber。這款 App 操作方式與 Uber 類似,可輸入上下車地點(整合 Google Maps 搜尋),有效避免與司機溝通不良的情況。使用 FindTaxi 或其他黃牌計程車叫車平台,也能確保收入留在台灣,而非被國際平台抽成。司機使用 FindTaxi 完全免付手續費。若用手機操作,你也可以在 Google Maps 上利用「顯示中文地址」功能,放大顯示中文大字,甚至播放語音讓司機聽懂目的地。

FindTaxi 同樣提供司機評分系統,乘客可自行選擇司機,而不像 Uber 是隨機派車。確認後,App 會顯示司機的 GPS 位置、車牌號與車型。付款通常以現金為主,確保車資全額交給司機,不被平台抽成。部分司機也接受悠遊卡付款,但並非所有車輛都支援。

FindTaxi 對於前往偏遠地區或公車、火車無法直達的地點(例如登山口)特別實用。

一般來說,使用 FindTaxi App 的黃牌司機通常更專業,因為他們懂得使用這類科技工具。部分司機還會播放懷舊或優雅的音樂(詳見:臺語演歌),甚至願意讓乘客連接藍牙播放自己的音樂。另外還有「Karaoke 計程車」(內的「熱門」)。

英文標示與多語言支援

台灣的英文友善程度很高——不僅各大網站、App、售票機皆提供英文介面,主要公共場所如交通樞紐、政府機關與博物館也都有中英雙語標示。

除了繁體中文外,道路與地名也會以羅馬拼音顯示。不過,由於拼音系統不統一,不同地圖或標示間常見拼法差異。

例如同一地名「中山」,在某些地圖上可能寫作「Zhongsan」,在另一張地圖上則標為「Chungshan」。兩者雖拼法不同,但發音相同。旅客在搜尋路線時需留意這類差異。

交通樞紐、醫院與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通常有良好的英文能力,但與一般民眾閒聊時,英文交流仍不容易。不過,多數台灣人能聽懂基礎英文,只是缺乏口說練習。從事國際業務的人英文流利度高,而台北等地的夜生活圈中,也常能遇到英語程度不錯的年輕族群。

租機車 / 騎機車注意事項

延伸閱讀:如何在台灣考取機車駕照(完整指南)


台灣玩什麼?

登山健行必做!

台灣擁有豐富多樣的登山路線,從台北近郊鬱鬱蔥蔥的山林步道,到中央山脈高達 3,500 公尺的壯麗山峰,選擇多不勝數。許多登山步道原本是早期的採礦或狩獵古道,如今由地方登山協會維護,設有繩索、護欄與清晰的指標,安全又易於辨識。

島上的火山地質讓步道多為堅硬岩地,即使下雨也不易沖蝕。但遇到強烈颱風或地震時,部分路段可能被倒木或落石暫時阻斷,特別是南部地區。幾乎所有登山路線都能在 OpenStreetMap 與 Gaia GPS 等 App 中以 GPS 查詢。

上的風景劍龍稜「Stegosaurus Ridge」• 24mm, f/2.8, ISO 100, Nikon FX

山徑沿途的休息區常設有座椅與桌子,有時也有飲水設施,但仍建議自備水源較為安全。台灣的登山文化老少咸宜——途中你可能遇到熱情的長輩一邊登山、一邊唱卡拉 OK 或泡茶分享;也可能遇見背著重裝的登山客,他們可能是在練習負重行軍(詳見:負重行軍)。

對初學者而言,若想探索台北周邊山區,只要在 Google Maps 搜尋「hiking」或「登山」,就能發現許多標示清楚的登山口與推薦步道。台北幾乎被山環繞,是最容易上手的登山地點之一。

與朋友一起登加里山「Jialishan」,我們是搭高鐵加計程車前往的。

台灣的野生動物對登山者幾乎不構成威脅。雖然有蛇類出沒,但數量稀少,且會避開人群。部分地區可見自由放養的水牛,請保持安全距離,並遵守警示標誌。比較需要注意的是虎頭蜂,牠們在夏末繁殖季(約 8 月)於偏遠山區活動頻繁,建議穿著長袖衣物以降低風險。

實用小技巧

  • 穿著結實的登山鞋,以應對岩石與不平地形。
  • 輕裝上陣並攜帶足夠飲水;台灣氣候炎熱潮濕。
  • 使用 Gaia GPS 進行路線規劃與導航。
  • 開啟飛航模式以節省電量。
  • 颱風過後避免登山,山路可能有倒木或落石。
  • 與水牛保持適度距離,遠離虎頭蜂出沒區域。
  • 在 Google Maps 搜尋「hiking」即可發現許多步道,特別是台北周邊。
  • 初學者建議選擇熱門步道,冷門路線容易雜草叢生或標示不明。

加碼小提醒: 若想了解登山的「另一面」(如迷路、搜救等真實案例),推薦 YouTube 頻道 Beast Runners。能學到許多安全知識,也能一窺台灣更原始的一面。

音樂活動&聚會資訊

台北擁有活躍的社交與夜生活圈,外籍人士定期舉辦各式聚會。若想尋找派對、音樂活動或社交聚會,Facebook Events 搜尋功能是很好的起點,可快速找到本地夜生活與活動資訊。

若對古典音樂會、歌仔戲(台灣戲曲)、當代舞蹈或戲劇演出有興趣,台灣的主要售票平台是 OpenTix。雖然它本質上是商業售票網站,但同時也是非常實用的文化活動索引。可依時間與地點篩選即將舉辦的演出。

孫翠鳳:台灣歌仔戲天后,所屬劇團為 明華園戲劇團「Ming Hwa Yuan Arts and Culture Group」。

台北的夜生活最為豐富,但高雄也有熱絡的國際社群,主要歸功於當地大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音樂節活動遍布全台,類型從 trance、techno 到各式電子音樂,有時舉辦於城市周邊,有時則設於偏遠的山區或鄉村。

如果你想認識其他外國學生、外派人士或旅人,台灣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例如有「奧德台聯誼會(Austro-German-Taiwanese Meetup)」,每月固定在德國餐廳舉辦聚會。其他國籍群體也有類似的社團與活動。

宗教節慶&傳統文化體驗

台灣的宗教活動展現了豐富的民間信仰與傳統文化。全台各地的寺廟全年舉辦慶典、神明誕辰與遶境活動,熱鬧非凡。許多節慶依農曆舉行。

城隍夜巡祈安除厄科儀 「City God Night Patrol to Eliminate Disasters and Pray for Blessings and to Punish the Shackles」(攝影:Simon Liu,CC-BY-2.0 授權,2020)

這些活動是了解台灣日常信仰與文化生活的最佳窗口。若想探索各地廟會活動並規劃參訪,可參考以下網站:

該網站的介面稍顯複雜,且僅列出部分宗教慶典與遶境活動,但仍是很好的起點。可點擊頁面底部的月份切換瀏覽不同時間的活動。另可參考 交通部觀光署網站(Tourism Administration),內含主要節慶日曆與各類傳統、宗教、文化活動的綜覽。

進階登山與申請入山證教學

若要挑戰超過一日行程的進階登山路線,部分國家公園及高海拔山區需要入山許可證。申請流程相對簡單,可透過各國家公園官方網站填寫資料——包含姓名、護照號碼、同行人數與預定日期。例如:

若某些地區的官方網站僅提供中文版,可使用 Google 翻譯輔助瀏覽。部分地區的登山報到與核准程序則由當地派出所代為處理。

這些入山許可的目的在於保障登山者安全,同時維護生態環境,避免人為破壞。受限區域通常擁有珍稀生態系與原始自然景觀,因此人流較少、自然保存度極高。

部分熱門山區(如雪霸或玉山國家公園)採抽籤制度辦理入園名額。由於外籍旅客停留時間有限,系統往往會給予一定優先權。除農曆新年等尖峰時期外,大多數公園的入山名額並不難申請,包括台北北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部分規劃完善的限定路段。

若為多日縱走行程,登山者須預約山屋住宿。山屋提供基本遮蔽空間,但多需自備睡袋。設施通常簡單,有廁所與流動水。預約多採線上系統,熱門高山步道沿線的山屋名額常於開放後即迅速額滿,因此建議提前規劃與預訂。


語言、禮儀、生活大小事

常用中文短句

在台灣旅途中學習並使用一些日常中文非常實用。你可以參考這份整理:

請注意:部分用語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略有不同。

此外,我也整理了一份與日常生活中「小型公眾干擾」相關的實用中文表達,例如提醒別人不要開擴音講電話:

請斟酌使用。

台灣的飲用水怎麼喝?

台灣的自來水雖經過處理與消毒,水質符合國際標準,但不建議直接生飲。

哪裡可以裝水/拿水

若想保持水分攝取又不想購買一次性塑膠瓶,旅客可在多處免費補水:

  • 捷運站、機場、火車站:大多設有免費飲水機或熱水器。
  • 咖啡店:可禮貌地詢問店員是否能幫忙裝水。
  • 路邊補水站:常提供礦物水(多見於新北市及部分地區,台北市區較少見)。
  • 圖書館、博物館、公園、旅客服務中心、運動中心、旅館與青年旅舍大廳、派出所、學校、大學、醫院、部分廟宇皆設有公共飲水機。

環保署於 2020 年推出過一款 補水地圖 App(iOSAndroid),可查詢全台補水點。不過截至 2025 年測試結果顯示,該 App 已停止維護,僅顯示少數台北地區地點,其他縣市幾乎沒有資料。App 無需註冊即可使用,但僅有中文版,且設有「遊戲化積分系統」(到補水站可得點數),操作略顯繁雜。

若你在登山並使用 Gaia GPS 等登山 App,也可在地圖上看到標示的補水點——這是 OpenStreetMap 的標準圖層功能,全球皆適用,不僅限於台灣。這些標示可能包括遊客中心、山泉水源等自然補水地點。

台灣自來水經處理後的出廠水質是安全的,且會定期檢測以符合國際標準。然而,問題多出現在建築物內部的供水系統。與歐洲等地高壓供水系統不同,台灣因地震頻繁而採用低壓供水設計,以減少管線破裂風險。為了讓水能輸送到高樓層,大多數建築需設置加壓馬達與屋頂或地下儲水槽。

若儲水槽或管線未定期清洗,水容易滯留並滋生細菌,導致飲用風險上升。因此,即使市政供水本身安全,經過建築內部管線後水質仍可能受影響。基於此,多數台灣家庭會在廚房加裝濾水設備,通常位於洗碗水龍頭旁,專供飲用。青年旅館與民宿的共用廚房也常設有這種「濾水專用小水龍頭」,以供旅客安心取用飲水。

台灣的咖啡&茶文化

兩件事同時成立:台灣是茶的天堂,也是咖啡的國度。南部山區的原住民族部落(例如:霧台)也自種咖啡豆,風味獨特。

實用小技巧

  • 便利商店若你自備環保杯或保溫瓶,通常會提供小額折扣。
  • 連鎖咖啡店如 路易莎(Louisa)、Dreamers Coffee、星巴克(Starbucks) 等,點餐時不會主動詢問「內用或外帶」,預設會給你紙杯。若想內用,請在點餐時主動告知要用馬克杯(mǎkèbēi)。他們都有不同容量的瓷杯,只是一般不會主動提供。記得要開口詢問!
  • 在台灣,「Americano(美式咖啡)」就是一般的黑咖啡。若想喝品質較高的,可找菜單上標示 Single Origin(單一產區) 或 Specialty Americano(精品美式) 的選項。
  • 點茶飲(如珍珠奶茶或其他手搖飲)時,記得主動告訴店員糖度與冰量。建議選擇「無糖、去冰」——這樣才能更清楚品嚐茶葉原味。否則預設甜度與冰量都相當高。這與歷史有關——台灣曾是蔗糖出口地,飲品文化仍偏甜。

藥品購買&用藥須知

台灣的藥品與管制物質法律嚴格。入境時務必注意攜帶藥品成分。任何含有 THC 或 CBD 成分的產品與藥物,皆屬於管制藥品,嚴禁攜帶、販售或製造。違者可能面臨重大刑責,尤其是進口、製造或販售者。

背包客棧禮儀小提醒

台灣青年旅館(Hostel)的氣氛普遍輕鬆,但主動禮貌溝通很重要。若想關燈、調整冷氣,請先禮貌詢問室友意見。這類小舉動能讓共同空間更舒適。公共區域(如共用廚房、咖啡角或交誼廳)氣氛自在,有些旅宿甚至會舉辦共餐或小型活動。

台灣醫療資源怎麼用?

基本常識

台灣擁有完善的全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為全球公認的高效醫療體系之一。雖然旅客不在保險範圍內,但仍可輕鬆就醫。全台遍布醫院與小型診所,醫療品質普遍良好,即便設備看似老舊,實際診療水準仍相當高。

以一般情況為例,小型診所的臨時掛號看診費(含藥費與基本檢驗)約 NT$500–1,000(約 15–30 美元),價格親民。大多數醫院與診所都有英文服務人員或志工翻譯,外國旅客就醫幾乎沒有溝通問題。

若需大型醫療處理(例如手術或住院),費用可能明顯上升,因此仍建議事先購買基本旅遊保險,以防突發狀況。

不過老實說,若只是短期旅遊且身體狀況良好——即使臨時需要看醫生,台灣也是全世界最令人安心的地方之一。

緊急電話
119:醫療急救、消防
110:報警求助
部分接線員可用英語溝通,或會轉接至英語服務人員/主管。若有會雙語的朋友同行,遇緊急狀況時可請他協助通話,以加快處理速度。

藥品、慢性病與身心障礙者注意事項

若旅客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腎臟病,台灣的醫療設施品質極高,但事前規劃至關重要。
主要城市皆設有洗腎中心,但需提前預約。如胰島素等必需藥品在台灣可取得,但仍建議事先確認供應狀況,並自備足量藥品以防萬一。

藥品入境限制:若你依賴特定處方藥物,請務必詳閱官方資訊:台北關稅局 – 其他受管制物品項目:藥品 (Taipei Customs – Items Subject to Other Regulations – Medicines)(此規定推定適用於全台)。
例如,任何含有THC 成分(大麻萃取物)的藥品或產品在台灣均屬非法,嚴禁攜入。請務必攜帶醫師處方證明與藥品包裝一同入境。若攜帶超過 六個月用量,依該網站規定須事先申請核准。

台灣的無障礙設施正在持續改善,特別是台北地區,多數捷運站與公共空間均設有輪椅坡道與電梯。
不過,老舊街區與傳統市場仍可能存在通行不便的情況。

食物過敏資訊

對食物過敏的旅客而言,在台灣外食需格外注意。餐廳菜單上幾乎不會標示過敏原成分,與歐盟或美國的法規不同,台灣目前並無強制揭露過敏物質的法律要求。建議:事先學習幾句關鍵中文短語。攜帶過敏說明卡或使用翻譯 App。多數店家願意配合特殊飲食需求,但需旅客主動說明。

額外小知識

凡懸掛「全民健康保險(NHI)」標誌的診所,醫師皆為受過西醫訓練的合格醫師。同時,台灣也有許多中醫診所可供選擇。由於全民健保制度的規範,中醫師通常同時具備中醫與西醫雙重執照。

這種制度讓中醫與現代醫學得以並存,而非相互排斥。因此,旅客若想針對壓力、睡眠、消化不良等非緊急問題嘗試中醫治療,也可放心就診。所有療程皆受政府監管,藥材品質有保障,不必擔心遇到未經認證或可疑療法。台灣的中藥材安全管理制度在 2000 年代初期經過改革,徹底改善了過去的汙染與品質問題。延伸閱讀:[1] [2]

掃碼代替紙本超方便

在台灣,無論在商店、餐廳或路邊攤購物,店員都會印出一張含有專屬條碼與號碼的紙本收據。這並非僅為記帳用途,而是台灣政府推行的「統一發票對獎制度」,每兩個月開獎一次,鼓勵商家誠實報稅。例子:

圖片來源

拒絕收取紙本發票並不可行,因為店家依法必須交付。直接丟掉發票則被視為浪費行為(別忘了,這張紙可能對某人來說是中獎票!)。

為了減少紙張浪費與口袋雜亂,可將發票流程轉為電子化,非常簡單:只需請台灣的朋友或房東截圖分享他們的發票載具條碼(zàijù, 載具),再將該條碼截圖儲存在手機中即可。

我個人把條碼截圖放在手機首頁的第二頁,利用小型照片 widget App 顯示(適用 AndroidiOS)。

(小樣)

付款前,只要向店員出示該條碼,他們會立即掃描,系統就會自動將你的購買紀錄與朋友的帳戶連結(含發票抽獎號碼)。若中獎,你的朋友或房東會在兩個月的對獎期結束時收到通知。

提醒:部分店家(延遲時間不等)會同步顯示消費地點與購買品項,因此此方法需建立在一定的信任關係上。若購買較私密或敏感物品,建議改為使用一次性的紙本發票。

例外

部分規模較小的商店依法可免開統一發票,這類店家通常會在櫃檯附近張貼「免用統一發票」的標示。夜市與路邊攤大多也不提供此類發票。

這裡結束「語言、禮儀、生活大小事」章節。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一點地理與旅遊資訊:


精選目的地

總覽

台灣位於板塊交界帶上,地形多變壯麗,兼具現代都市、壯闊海岸線、高聳山脈與富含文化的離島。中央山脈將台灣一分為二,形成截然不同的東、西海岸風貌與旅行體驗。

圖片來源

西岸城市化程度高、交通便利;東岸則狹長而原始,僅有一條沿海公路(嚴格來說是兩條——一條沿海、一條穿越花蓮與台東間縱谷的平行山谷線),沿途串起小鎮與部落。

旅客可選擇順時針或逆時針環島,從台北出發探索本島,也可順道前往周邊離島,感受不同於都市的自然與歷史風貌。

北部地區

  • 台北(Taipei):台灣首都,四周群山環繞,擁有 101 大樓、夜市、古廟、國家級博物館與國際展覽。地下音樂場景活躍,也是前往登山步道與溫泉的一日遊理想基地。
  • 基隆(Keelung):著名港口城市,以夜市與漁港聞名,近郊有壯觀的野柳地質公園,奇岩景觀獨特。

西海岸

  • 台中(Taichung):文化之都,擁有國家歌劇院、彩虹眷村與逢甲夜市等景點。
  • 新竹(Hsinchu):台灣的「矽谷」,科技業重鎮,景點包含東門城、十八尖山公園與城隍廟夜市。
  • 嘉義(Chiayi):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所在地,以日出、森林小火車與高山茶園著稱。
  • 苗栗(Miaoli):以客家文化聞名,景點包括三義木雕博物館、南庄老街與雪霸國家公園。
  • 彰化(Changhua):擁有八卦山大佛、鹿港老街與田尾花卉村等著名景點。
  • 鹿港(Lukang):保存清代古建築與蜿蜒巷弄的歷史小鎮,有龍山寺與「九曲巷」等文化地標。
  • 台南(Tainan):台灣最古老的城市,歷史遺跡與廟宇密集,特色美食包括牛肉湯與蚵仔煎。
  • 高雄(Kaohsiung):港口與大學城市,擁有駁二藝術特區、蓮池潭、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景點,並可搭船前往小琉球。

南台灣最南端

  • 墾丁(Kenting):台灣最南端的海濱度假勝地,擁有絕美海岸線與熱鬧夜市。此地可輕鬆租借電動機車,即使無駕照也能騎乘。

東海岸風景區

  • 宜蘭(Yilan):距台北僅約一小時車程,擁有溫泉、在地市場與壯麗海景。搭巴士穿越雪山隧道比火車繞海岸線更快。
  • 花蓮(Hualien):以太魯閣峽谷聞名(自 2024 年地震後部分路段仍封閉),仍有眾多登山步道與文化景點值得探索。
  • 池上(Chishang):以廣闊稻田與田園自行車路線著稱,風光如畫。
  • 成功(Chenggong):擁有阿美族人口與魚市場拍賣文化,鄰近 Palm Point 衝浪點。
  • 東河(Donghe):新興海岸小鎮,因衝浪與日光活動漸成東海岸熱門景點。
  • 台東(Taitung):以輕鬆氛圍與原住民文化聞名,舉辦熱氣球嘉年華與音樂節,並提供前往綠島與蘭嶼的船班。
  • 大武(Dawu):東岸最南端的城鎮,也是最後一個火車站。穿越山區後鐵道與西岸銜接。
  • 大武為排灣族文化重鎮,通往高海拔的大武山自然保護區。

台灣離島大集合

  • 小琉球(Lambai Island / Xiaoliuqiu):從高雄搭船即可抵達的小島,盛產海龜、適合浮潛與海灘活動。
  • 綠島(Green Island / Lüdao):可從台東搭船或搭機前往,擁有壯麗海岸、海底溫泉與珊瑚礁生態。
  • 蘭嶼(Orchid Island / Lanyu):偏遠且文化底蘊深厚的島嶼,為達悟族(Tao)原住民的家園。可搭船或小型飛機抵達,但航班與船班受天氣影響較大。
  • 澎湖群島(Penghu Islands):擁有海灘、玄武岩地形與漁村風情,可從嘉義搭飛機前往。
  • 金門群島(Kinmen Islands):鄰近中國大陸,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築與戰地文化遺跡。
  • 馬祖列島(Matsu Islands):另一組靠近中國沿海的離島,以壯麗海景與獨特閩東文化聞名。

附近的日本小島也別錯過

  • 沖繩(Okinawa):可從台灣搭飛機前往的日本島嶼,融合熱帶風情與濃厚文化。距離台灣更近的日本離島,也提供「不出遠門就能感受日本」的旅遊體驗。

實用資訊&小撇步

台灣的公共交通網絡完善,搭配友善旅宿環境,使旅遊相當方便。高鐵(HSR)能快速連結西部主要城市;台鐵(TRA)則覆蓋東、西兩岸,不過東部路線因地形關係,需多加規劃轉乘。旅途中,青年旅館與家庭經營的民宿提供溫馨又社交感十足的住宿體驗。平日旅遊時,由於觀光人潮不多,宿舍型房間(dorm)往往非常安靜,有時甚至會只剩你一人入住,或與少數旅客共住,反而更具隱私。

在台灣,機車是探索鄉間的熱門交通工具,能輕鬆抵達公共運輸無法直達的偏遠景點與祕境,是體驗地方自由旅行的絕佳方式。

實用小技巧

  • 搭配火車與公車,可抵達更偏遠或特色地點。
  • 使用高鐵,快速、舒適地往返西部主要城市。
  • 平日住宿人少,青年旅館通常很安靜。
  • 與室友禮貌互動,維持舒適共住氛圍。
  • 善用旅館公共空間(如廚房與交誼廳),享受在地社交體驗。
  • 租機車能提升靈活度,特別是在鄉村或東海岸地區。

新聞與部落格

想了解更多嗎?沒問題!

由於本使用手冊最初以英文撰寫,以下章節僅列出英文網站與頻道。

看哪裡的新聞比較準?

以下是精選的英語新聞來源列表,附有簡介與媒體背景說明:

News sourceDescription
TaiwanPlus由台灣公共電視(PTS)營運的政府資助英語媒體平台,提供有關台灣的新聞、文化與深度報導。
Taiwan News獨立新聞媒體,從台灣觀點報導政治、商業與文化議題。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RTI)台灣的國營國際廣播電台,提供多語新聞服務,包括英語版本。
Taipei Times每日出版的英語報紙,深入報導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議題。實體報紙可在便利商店購得。
Taiwan Today政府出版物,介紹台灣的政策、成就與國際交流。
The News Lens International Edition數位媒體平台,提供獨立且具分析深度的報導,聚焦台灣及亞太地區。
Focus Taiwan (CNA)中央通訊社(CNA)旗下的英語新聞平台,為台灣官方新聞機構。
CommonWealth Magazine關注台灣經濟、商業與公共政策的出版物。
New Bloom Magazine獨立媒體,聚焦社會運動、政治與青年文化。
Ketagalan Media以台灣為基地的媒體平台,提供政治與經濟議題的深入分析。
DIGITIMES專注於半導體、電子與 IT 供應鏈的產業報紙,多數內容需付費閱讀。
Taiwan Panorama月刊雜誌,擁有良好的線上內容,涵蓋人文與時事議題,適合了解當代台灣社會風貌。

延伸閱讀:RSS News Feeds instead of Social Media — 介紹如何透過單一介面同時追蹤多個新聞來源,取代社群媒體的資訊流。

值得追的部落格&旅遊指南

以下是我精選的台灣相關部落格與旅遊指南。這份名單只收錄內容真實、原創性高的網站——不含或極少業配文章、無 SEO 洗稿內容。

BlogDescription
Nick Kembel Travels旅遊部落客,分享台灣各地景點、文化觀察與旅行建議。
Hungry in Taipei最全面的英語台灣美食部落格之一,介紹在地餐廳與用餐體驗。
Travel Taipei台北市政府的官方旅遊指南,提供景點、活動與城市生活資訊。
5 Days in Taipei個人旅遊日誌,詳細記錄五天台北旅程的精華行程與體驗。
Taiwan Scene線上雜誌,聚焦深度旅遊體驗、文化探索與在地觀點。
Katie Shoots Film結構清晰的街頭攝影部落格,從台灣街頭視角記錄生活。
Books from Taiwan介紹台灣文學圈、書籍推薦與譯作的部落格,由文化部支持。
The Salty Egg以個人觀點撰寫的深度評論部落格,探討台灣文化、政治與社會議題。
Wikivoyage: Taiwan雖非部落格,但是一個可靠的靜態旅遊資源網站。
(小提醒:Wikivoyage 已逐漸取代 Wikitravel 成為主要維基旅遊平台。)

如果你知道或經營的部落格值得加入這份名單,歡迎與我聯繫

英文版本: 🇬🇧 Taiwan user manual